7月23日,央企信用保障基金成立仪式在京举行。央企信用保障基金由中国国新联合31家中央企业共同出资发起设立,以市场化方式募集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的重要功能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超过9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全年发行各类债券41万亿元。央企是我国债券市场重要参与者,目前境内各类债券余额达5.4万亿元。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中央企业发行的债券是我国债券市场上的重要标杆,一旦发生风险或违约,将严重影响境内外投资者信心,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安全。
当前,外部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疫情冲击前所未有。现在,中央企业债券兑付风险总体可控、在控。在广大央企确保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加强战略研判和前瞻布局,从更大层面进一步做好守底线、防风险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金融机构有关领导出席基金成立仪式,足见各方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袁野对央企信用保障基金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通过设立央企信用保障基金,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市场化央企债券兑付风险化解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央企资金链,在非常时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主动作为,防范化解央企债券兑付风险的先手和实招,对于增强中央企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实现央企信用叠加和放大,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央企的信心,支持中央企业在国内债券市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央企业带头实现恢复性增长,加快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家央企鼎力相助
从以往中国铁物等少数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情况看,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和监管部门来处置,代价高、难度大、耗时长、对资本市场影响大。通过借鉴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通行的经验做法,成立央企信用保障基金,建立债券兑付风险化解机制,是实现央企同舟共济的重要保障。
国家电网总会计师罗乾宜就表示,“信用保障基金的成立有助于中央企业防范和化解债券风险,帮助企业渡过短期难关、共谋长远发展,国家电网集团将积极响应国资委号召,积极参与到包括信用保障基金在内的国资委各项重大专项工作中。”
记者注意到,央企信用保障基金由信用等级高、经营状况好、经济体量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央企出资设立。从现场参会企业看,包括中国诚通、中国国新、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化集团、中国建筑、国投、中国建材、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
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介绍了央企信用保障基金的背景意义、职能设置、运营管理、服务保障方式等相关情况,并表态中国国新必将不负使命,发挥好央企信用保障基金“应急”和“增信”的双重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央企债券的整体市场信用、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市场化阶段性救助有取舍
对于接下来如何用好央企信用保障基金,国务院国资委提出明确要求。
首先,基金要按照“有限救助、应急保障、风险可控、市场运作”原则运作管理,明确救助条件、救助方式、偿付责任、建立市场约束机制,落实发债企业主体违约责任,防止过于依赖临时救助机制,确保资金安全。
其次,对在境内公开发行债券、公司治理良好、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的央企,因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暂时无法履行债券到期兑付义务的,可给予有期限有偿使用的临时性资金救助。
第三,对于弄虚作假、欺诈发行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无效低效占用资源的“僵尸企业”,基金原则上不予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