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深圳城市大数据活跃报告发布

大数据一词人们已耳熟能详,国务院早在2015年就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其在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等领域的功能与意义。但这些功能终将如何实现?

   

    727日,第一财经旗下的DT财经,在深圳发布《2017深圳城市大数据活跃报告》,做出了新的尝试。报告以这座被誉为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城市作为对象,通过汇聚其165个地铁站辐射圈的大数据,对深圳多项城市功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为政府的政策制定、人们日常的经济决策、商业选址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DT财经主编王小乔说:我们希望借助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更全面的认识一座城市,察觉到各个城市中正在发生的变化,记录下城市变迁扩张的路径。

深圳地铁站实力排名发布

    报告发布了深圳地铁165个站点辐射圈综合实力排行榜。位于福田区的购物公园站成为深圳综合实力最强的站点,罗湖区的大剧院、国贸两站紧随其后。

       

综合实力排名体现了对城市多元化的深刻理解,一个有特色但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城市区域,是更值得名列前茅的。

    报告发现,深圳的购物公园站辐射圈除了在居住方面出现了短板之外,其他各项得分都处在相对领先的地位。国贸作为老牌的深圳核心区之一,在商业消费力、居住等级与交通友好程度上都已明显落后于购物公园。风光不再的山寨手机圣地华强北,在这次排名当中也跻身前十,从数据的角度回答了近年来关于华强北是否已死的问题。

    排行榜中得分最低的是塘尾、碧头、后亭等站。这些区域在各项指标中表现出的实力都相对较低。但报告同时指出,坐落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很多低分区域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更大。

多维数据重新认知这座城市

    报告最大的特点在于利用了多维度的数据源,既包括了城市内部的建筑、交通、地理位置信息,还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留存在线上的购物、餐饮、出行等信息。

    与此同时,在解剖城市的方式上,DT财经打破了以往研究惯用的区划和街道区分方式。使用人们日常活动中常见的地铁站作为锚点进行研究,角度新颖、颗粒度更细。

在大型城市的地图上,地铁线路形成最重要的脉络,地铁站点出入口集中大量人流,其周边区域因此汇拢各类资源。以地铁站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小区域,成为城市的节点。

    为此,DT财经收集了深圳165个地铁站辐射圈的14个静态和动态数据指标,尝试描述城市的复杂有序性,重构城市的认知坐标,重新认识这座始终在发生变化的城市。

    14个数据指标包含了商业、商务、居住和交通等多个维度,以此为基础建立起“BLECTS指数体系,将深圳的地铁站辐射圈划分为综合实力强劲的宇宙中心的候选人、偏重商务的公司达人的聚集地、包含各类园区的功能单一的圈地狂、商业居住混合的衣食住行的大本营和消费溢价高的享受人生的躺玩区5类,并逐类进行了分析。

        

报告结论显示,宇宙中心的候选人这一类别下的站点在深圳的分布,呈现出相对零散的状态。 这类站点代表的是除了居住功能之外的各类指标都非常强的地铁站,绝大部分属于人们印象中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域。

这些分布特点也形象得说明了,深圳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上属于多中心的模式。与上海、尤其是北京呈现出相对单一中心的城市规划特征明显不同。

 

 

 

    另外报告还发现,深圳的居住和商业配套均衡的站点比较多,在其他超大型城市可能出现的极端睡站,在这座相对年轻的城市当中并没有出现。

数据辅助购房与商业选址市

    除了宏观地描绘了深圳这座城市的面貌之外,报告还为个人与商家提供了许多问题的参考建议。譬如,通过对房价、居住规模和周边配套数据的分析,发现深圳的长龙站、南联站可能是深圳生活功能相对于住房价格最划算的地铁站。而在发现下一个商业潜力空间上,报告指出,通过居住规模与商业规模的分析,发现横岗、双龙的商业可能趋于饱和,但登良、莲花北附近则可能存在空白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每一位工作生活在深圳这座年轻而有活力的城市中人有着很强的贴近性。

    无论是从地铁辐射圈大数据重新观察城市的全新方法,还是上述贴近性更强的数据解决方案,都在727日的活动现场引发了嘉宾的热烈讨论。

深圳地铁万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华、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交通项目主任刘岱宗、深圳都市交通规划院副院长韩国华、e成科技合伙人陈鸿博士、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刘晓都、中原地产(深圳)二级市场董事总经理玉家雄、香港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李欣博士、第一财经编委王小乔(排名不分先后)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报告发布活动。